楼继伟:“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专题演讲


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楼继伟
在“第十五届中国企业发展高层论坛”2017年宏观经济形势环节上的专题演讲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
 
        很高兴参加这个论坛,按照本单元的主题,要求我就今年的经济形势发表看法,与各位交流。
 
        首先说一下全球经济金融形势。根据IMF的数据,2011年-2015年全球GDP平均增长是3.5%以上,高出2008年-2010年经济危机爆发仅仅一个月期间的水平是多了0.7个百分点。但是比爆发之前,比2003年-2007年的5.1的水平回落了1.6个百分点。利差去年预计差不多全球GDP是2016年增长3.1%,没有比刚才说过的2011年-2015年3.5的水平有所回落,回落了0.4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后稳定的阶段我们没有看到持续的经济复苏,而看到了增长率水平还在下降。其中有周期性的原因,更有长周期潜在的总供给的因素下降的原因,人口老龄化、科技创新的停滞、出口红利减退、经济社会稳定、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都是抑制了全球潜在总供给增长。总需求的疲弱继续制约,全球经济转基本线。预计2011年-2015年全球经济的增加很难复苏,而通胀和利率水平略有上升。去年全球经济的一个亮点是我们9月份的杭州峰会,峰会上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创新增长方式、挖掘增长动能,通过深化改革提高全民生产率和企业增长率达成了共识。之前大家也通过多轮讨论,财长银行行长会议上都说得很好,这种务实与结构性改革要坚定地推进。杭州峰会的共识不能实现,随着全球经济的中长期增长提供持久作用。但能不能落实呢?取决于各国政治家的担当和社会的共识,也取决于改革顺序的选择。一些结构性的改革既有利于当前,又有利于长远,其中有些利于长远,当下有阵痛,改革当然应该优先选取前者,但是各国都步入了深水区,前者有浮动。改革特别是重要的经济体改革的成功可以带动全球经济迎来更为强劲、更为持久的增长,拖延结构性改革、拖走改革的失败容易引发民粹主义盛行,为全球经济带来更大的不确定性。这方面来说中国在全球的引领,近三年来中国是着力进行了结构性改革,从价格改革、"营改增"、减少管制以及户籍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等,范围是非常广的,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推动增长作用是明显的。IMF统计,我们大致推动了GDP增长了1个百分点。他的估计中国结构性改革对全球经济推动的效果大于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这是在今年7月份,在G20财长银行行长会成都会议那时候暴露的,说9月份的最后一次财长银行行长会已经跟大家讲了,大家没有疑义。但是总体上看,全球经济受阻疲软结构性改革之后没有统计和业权优化思潮的抬头,风险事件出现的概率增加等等影响,我们的外部环境并不乐观。这是第一个,我们的外部环境。
 
        第二个,我们的经济形势。中国的GDP增速由2007年不到14%回落到2015年的不到7%,去年大致应该是6.7,统计发布了吗?没有,大致应该是6.7。我们按中长期看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下行的压力主要来自于潜在总供给增速的下滑,也就是生产转移性边界正在下降。一是人口增速下降和老龄化趋势对劳动力总量的不利影响,客观上要求中国提升人力资本和提高退休的年龄。二是市场化、全球化的红利逐渐减退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拓展,我们市场化转型和融入全球化过程中,我们的创新精神和制度改革得以共同发展,科技水平得以提高,资源效率得以改善,有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但是最近几年我们说改革进入了深水区,虽然我们进行了改革,所谓深水区就是,我们既有利于当前,又有利于长远,这种事越来越少了,需要动奶酪,更有利于长远、当前和政府的事越来越多。再加上业权优化思潮的抬头,通过市场化和全球化的红利进一步提高全部生产率难度加大,方向仍有这个方向,但是难度大得多。三是金融风险的积聚对潜在的总供给是不利影响,我们虽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但金融风险在积聚,资金脱实向虚不利于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
 
        总之,对冲中国潜在总供给的适度风险需要我们科学开展顶层设计,以高度的理论勇气和责任担当积极推进改革。在去年,上个月召开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总书记也讲了,要推进价格、国有企业、金融、财税、社会保险、劳动力市场等各领域的结构调整,我觉得每一项都是到了有利于长远,当前要忍受比较多的阵痛的时候。也就是说要动奶酪、忍短痛,有所取舍,各方面都满意的事项越来越少。在下行压力下,要取得方面重点是在于加强激励,鼓励创新,增强微观内生动力,提高盈利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潜在增长率,这方面是我们要取什么。要敢于舍,舍部门利益,舍不可持续的过度保护和不利承诺。这方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比如说正在进行的玉米价格改革,我们连续实行玉米的国家临时储备价格,临储价格制度,临储实际不是临储,不是临时的,是长期的变成了政府定价代替市场,那么就造成了资源误配置、效率低下和既得利益。比如说玉米不应该生产玉米的地方,由于有国家反正你生产不出来,国家就按照临储价格买下,所以后来大家描述出来所谓镰刀弯地区就围绕应当种玉米那一圈,镰刀弯地区不应该种玉米,种完之后含水率过高,蛋白质不够,送到部里头很快霉变,资源在上游误配。在下游这么高的价钱连续地提高临储价格,超过了进口价格的50%,尽管采取一定程度的保护性措施,但是不解决问题。所以下游加工的企业全面亏损,东北的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业全军覆没,社会非常好,这是资源在下游的误配置。既得利益,农民19天工作,然后旱涝保收,那怎么办?改革,第一步先是目标价格,目标价格是第一步叫做价补分离,价格开始要由市场决定,补贴国家来补贴。目标价格时候价补分离是不彻底的,去年开始真正进行价补分离,市场决定价格。那我们现在发现首先价格和国际市场接轨,镰刀弯地区正在退出玉米的种植,而以国内的原料为主的加工的企业在互补。补贴怎么办呢?精准补贴,不补贴镰刀弯地区种植玉米,如果他们粮改饲,改饲料,所谓我们说按五位一体,环境友好,退耕还牧、还草、还湿,当然镰刀弯地区无湿,在其他地方有还湿,给予补贴,适度的补贴,然后给种玉米的农民给适度的收入补贴,收入补贴不属于黄箱政策,这就是舍了什么呢?舍了不干活或者少干活就拿不错收入的这种利益。我们带来总体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而且在配置中他们收获的农村土地产业制度的改革正在向大幅提高,这种生产他的效率就提高,人们就可以出来。既然加工业不少,为什么老往加工业就业?所以我以玉米价格改革为例,要有阵痛,然后利于长远,这个长远并不是很远,可能过一两年我们就看到了效果。开始的时候到什么程度呢?比如东北的一些政府部门说的,辽宁、吉林、黑龙江就是东北地区,我们工业已经垮了,你们的政策不能让我们农业也垮,当然有抵触,开始进行玉米市场化的时候,常年的政府代替市场,原来那些经销商都不知道哪儿去了,他们都不知道怎么做了,他要把他们引回来,仓储呢,国家的粮仓全都爆满,而这些经销商有仓库,再把他的仓库修复,再恢复了这些市场的经销商,他们再和加工企业建立起来物流关系,国家高价的库存,在销售的时候再给予补贴,都是很痛苦的一个过渡过程。
 
        我给大家举这么多例子,几乎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一项项改革都是到了深水区,要动奶酪,要忍短痛,要考虑过渡,是这么一个时候。这是说的舍,要舍得部门利益,舍得不可持续的过度保护,刚才说的玉米价格全部由政府调运国际市场价格代替了市场,就是过度保护。
 
        另一个重要的方面,我们说出了改革之外,要高度重视高杠杆率的风险,我不再举例了,M2占GDP多少,这些数字我都不再说了,这种风险已经助推了房地产过热。去年新增的信贷基本上是未流入制造业和除房地产之外的服务业,我们说就要对房地产业,我们也看到国家正在继续采取一二线城市控制过热,在三四线城市持续去库存,在金融行业已经是降杠杆的重点。目前引资银行的各种产品泡沫化已经很严重,脱离风险的内控,就是机构自己的风险内控在逃避监管,通过加杠杆追求过高的风险回报,必须采取有利有效又是持续施压的措施将杠杆降下来。这个我们大家可能都清楚,去年12月份出现有名的萝卜章事件,大家都知道,中建公司的交易员通过短期回购的形式,实际是加杠杆,最后不认账了,就出萝卜章了。一个机构这时候他们做固定收益不加杠杆是无法获得回报的,所以所谓机构内控都允许加一定的杠杆,但是加到一定程度他就冒风险,已经没有空间了,怎么办?你帮我买一点,我承诺过一个月买回来,这样的话,我的风险内控管控的这部分,这些风险就移出表外了,你来帮我的忙,咱们互相帮忙,都能加杠杆。市场稍微一个价格波动,立刻就出现了超过他们机构本身风险操控管控所允许的那种收益下降的程度。最后可能有十个八个机构坐在一起,怎么办呢?要不然的话证监会罚咱们的钱,可能比咱们互相之间的妥协还要多,咱们就认吧,是这么解决的。这时候有力有效地解决,为什么我和一鸣之间互相搞了这么一个短期的互相转移风险脱离机构自身内控的做法能够实行?我们要看到我们是不是在交易登记结算环节,能不能够穿透,就是把产生的风险不算在我的头上,算在一鸣主任的头上,两边都不算,而且能不能又告诉我们的机构出现这种问题,这个是属于交易所的,监管部门必须有效有力地解决这个问题,而且持续地做。这个过程中就容易引爆风险,引爆信用风险,我们要抑制房地产过热,我们要实现金融行业降杠杆,我们才能推动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绝不能指望用加杠杆推动风险,来推动增长,加杠杆、加风险来推动经济增长,那将使得经济社会处于高度风险之中。
 
        这里头难处就是管操控的艺术,我不愿意去评价好多操作,我们可以看到要持续性地做,而且要讲究艺术,要挤,而不能一下子捅破,一下子捅破,不得不赶紧准备一个切口,我不愿意评价一些部门机构的这套做法,我们可以看到这种现象,要逐步把它降下来。我总的预计,2017年中国经济将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和稳中提升,改革开放向纵深迈进,我们的机构会进一步优化,在经济运行的下行风险不可忽视,困难和风险不容低估。从总需求方面来看,房地产和基建将是一个重大的变量,房地产方面去年10月份以来采取多项调控措施市场有所降温,按照历史的规律,房地产投资往往之后销量又6-9个月左右,大概预计2017年房地产投资会继续回落。基建方面去年8月份制造业PMI已经持续5个月显示经济阶段性起稳,我们预计基建方面的投资将保持稳定略有下降,也就是土木的投资。从价格水平看,去年9月份KPI 54个月以来首次由负转正,但是展望今年由于需求放缓和供给方面增加大概下滑,所以我是觉得刚才说的土木类的投资开始减少,面积价格逐步回落。当然价格可能较往年有一定的提高。此外农产品形成价格机制的调整完善,加快部分农产品库存较大,现在还缺两个重要的,一个是水稻,一个是小麦,我们还延续了以往的国家稳定价格,但是他们的价格扭曲没有玉米大,我们有品种优势,我们有品种不该动的价格,有品种可以降价,小麦和水稻都是这样,改革的难度不如玉米。当然我们有很多库存了,因此农产品价格短期上涨的概率也不大,这样推动从供给侧推动总的价格上涨的可能性管住总需求,现在我们的官方语言叫做货币政策稳健中性,前几年中性的词被其他的词替代过,特别要防止杠杆过高。这样的话,比如说6.5、6.3,六点几,要稳中有进,适度的就业,由于经济结构发生变化,比如服务业的上涨,由于更多的转向消费驱动,而不是投资和出口驱动,它的单位经济增长和就业含量或者说就业弹性在提高,所以就业并不是特别悲观。
 
        这是我对今年的整体经济的看法。就此机会我跟大家说说全国社保基金,全国社会保障是两块,最大一块将近2万亿,是财政拨款,总体是财政拨款以及投资积累形成的。最近是若干省份在委托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在委托阶段性的结余的养老保险金在运作,今后有可能,我们现在有一点,在今后比较大的可能是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支社保基金将落实。主要是改革的初始阶段交费的那一部分,没交完的,这一部分的缺口,他们将有不同的投资策略,但是总的要告诉大家一句话,就是好多的市场上的炒作,社保基金要入市,社保基金一直在入市,但是社保基金的特征使得入市,入固定收益产出比,比如说债权等等产品,它的比重绝对是占比最高的,入这个市的只有很少的一部分,入股市,不要听那些炒作。特别是炒作说各地委托的钱来了,委托那部分资金由于它是阶段性的,和全国社保基金的钱是长期性的,更不能够,比如说5年,你更不能忍受大的波动,那是更小的股市,我们要对委托方负责,我们跟他有合约的。
 
        总之,我们是要针对不同的三类资金的性质不同,包括运作的空间,运作的市场空间不一样,我们要把握好、研究透,进行分类运行管理,发挥好社保基金的整体的运营优势,而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为各个省分忧。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