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专稿']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路

       内容摘要:健康产业是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朝阳产业。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也关乎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要紧紧围绕人类健康需求,以消除人类疾病、提高人类健康福祉、建设健康中国为使命,遵循健康产业发展规律,把握新科技革命和健康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促进健康供给与健康需求有效匹配、健康投入合理化与健康效益最大化”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健康产业体系,培育壮大优势市场主体,打造高质高效健康产业链,推动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文化、餐饮、体育、信息技术等融合发展,优化健康产业布局,推动健康产业国际化与现代化。要营造健康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构建大健康监管体系,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诚信体系建设,完善人才和教育培训体系,塑造健康新文化。

       关键词: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

       健康是人类发展的基石。健康产业是为人类健康提供相关产品与服务的各类组织或主体的集合。健康产业横跨三次产业,覆盖面广、产业链长、融合性强,被誉为21世纪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产业”“希望产业”和“朝阳产业”。中国拥有13多亿人口,健康保障与疾病防治负担很重,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也关乎国家富强与民族复兴。

       一、中国健康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中国已经是健康产业大国
       2016年,中国卫生总费用达4.2万亿元,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96万亿元,全国七大类医药商品销售总额1.84万亿元,保健品销售收入2600亿元,健康管理服务1520亿元。中国健康产业总体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中国健康产业发展前景极为广阔。随着人民收入水平持续提高,中产阶级规模不断扩大,城镇化推进,人口老龄化,疾病谱变化,环境污染与气候变化以及政府增加医疗卫生投入等,人民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健康需求规模将持续增加,健康需求日趋个性化、多元化和多层次性。2020年中国健康产业规模有望达10万亿元,2030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二)中央与地方重视健康产业发展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人民健康,2016年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提出将“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发展健康产业”。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相关省市先后推出了“健康强省”“健康强市”等战略,把发展健康产业作为新的增长点。例如,浙江、江西等提出2020年健康产业突破万亿元。河北提出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大健康、新医疗”产业总规模超过8000亿元。吉林提出到2020年全省医药健康产业经济规模达到5300亿元。北京提出到2030年健康服务业规模达到1.6万亿元。不同地方根据比较优势与资源禀赋,初步形成了特色发展、集聚发展的态势。

      (三)健康产业与相关产业加速融合
       健康产业正处于新技术、新经济、新商业、新人文交织的重要时期。健康产业与各类产业融合程度不断提高,健康与养老、养生、旅游、文化、美容、餐饮、地产等进一步融合。一些地区发挥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推动特色诊疗、中医保健与养生养老产业深度对接,发展康复疗养、健康管理、健康促进等产业。一些地区发挥医疗健康养生特色,推动本地区生态文化特色融合发展,探索健康旅游发展新路径。

      (四)多种力量重塑健康产业发展格局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企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推进,本土企业的崛起,全方位对外开放和国际分工协作的加强,资本的进入,跨界融合,依法治国等多种因素、多重力量,正在重塑健康产业格局,健康市场将更加开放多元,竞争将更加激烈。尤其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对健康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影响。生物、医药新材料、高端医疗器械不断涌现,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深度应用,推动了健康产业升级。如物联网远程会诊让患者看病更便捷,智慧医疗带来线上线下一体,分子诊断、基因测序、大数据使精准健康、个性化医疗成为现实。

      (五)健康产业发展中的问题也很突出
       健康服务供给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突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健全,资源分布不合理,优质健康服务资源缺乏,农村与西部的问题尤为突出。以治疗为主的健康服务供给模式亟须转变。一些健康服务缺乏科学和伦理,不合理用药,不规范诊疗,诚信缺失。人们对健康产业的认识存在误区,对健康服务的本质及对市场机制在健康领域能否发挥作用存在认知上的差异,影响到了政策制定和市场主体的行为。
       医药生产流通粗放式发展。医药生产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结构与产业组织不合理,创新能力弱,国际竞争力不足,药品质量亟待提高。医药市场秩序比较混乱,药品安全形势严峻,部分基本药物短缺,农村医药物流体系薄弱。
       此外,一些领域还存在着过度宣传、虚假宣传等问题。

       二、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思路、主要目标、重点任务

      (一)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人类健康需求,以消除人类疾病、提高人类健康福祉、建设健康中国为使命,把保障公众健康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遵循健康产业发展规律,牢牢把握新科技革命和健康产业大发展的战略机遇,以“促进健康供给与健康需求有效匹配、健康投入合理化与健康效益最大化”为主线,以“完善体系、合理布局、提升质量、产业升级、可持续发展、惠及民生”为着力点,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完善政策为保障,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市场机制和政府作用相结合、顶层设计和分类施策相结合、国内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推动健康产业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国民健康基础。

      (二)主要目标
       到2035年,构建起完善的现代健康产业体系,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和创新能力的健康企业集团、一批特色鲜明品质高端的健康产业聚集区、一批具有全球健康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区域。健康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和引领未来发展的新引擎。中国成为全球健康产业科创中心、全球健康服务中心,健康产业竞争力与创新能力位居世界前列,研发、产品、服务、标准制定在全球健康市场有重要影响力。健康产业社会效益显著,各类人群健康服务得到全面覆盖和充分保障,国民健康水平位居世界前列。

      (三)重点任务
       1. 构建现代健康产业体系
       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全方位、业态丰富、布局合理、功能强大、结构优化、高质高效的集健康管理、医疗卫生、医药、医疗器械、养生、康复、保健食品等为一体的现代健康产业体系。重点构建起完善的现代化学药、中药、生物药、医疗器械、保健食品的研发、生产、流通体系,构建覆盖城乡集健康管理、医疗、卫生、康复、养生等为一体的健康服务体系。
       2. 培育壮大优势市场主体
       做大做强做优医药生产企业。推动医药流通企业规模化、集约化、智能化发展,并向医药物流与医药供应链企业转变。促进保健食品企业规模化、品质化、品牌化发展。支持妇幼保健、传染病防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等成为高质量高效率服务组织;支持专业医疗机构专业化、精细化发展,支持社区医疗机构社会化、大众化、普惠化发展;鼓励民营资本、外资投资营利性医疗机构;鼓励健康咨询研究机构、平台型企业发展。
       3. 打造高质高效健康产业链与供应链
       鼓励和引导健康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主体良好合作,合理分工,有效集成。支持上下游主体共同构建安全、高质、高效、透明、绿色、共享、有竞争力、创新力的健康供应链,消除健康供应链环节的短板,实现人流、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通畅、高效、安全,构建可持续的大健康产业生态系统。
       4. 推动健康产业与养老、旅游、文化、餐饮、体育、会展、地产、美容等融合发展
       健全医疗卫生机构、药品生产流通企业、营养机构、康复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的业务协作机制。推动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统筹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资源,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形成规模适宜、功能互补、安全便捷、医养深度融合的健康养老服务网络。推动健康产业与旅游融合发展,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开展医疗健康旅游、养生旅游,建设一批包含健康主题的特色旅游城镇、度假区、主题酒店、养生体验和观赏基地。推动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健康产业的文化内核,赋予健康产业更多人文关怀特质,促进健康产业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数字出版、动漫游戏等有效融合。推动健康产业与餐饮有机结合,发展有品牌效应的健康餐饮和养生餐饮。推动健康产业与体育相结合,形成以健康引导体育,以体育促进健康的良性互动格局。支持举办代表性强、发展潜力大、符合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中医药健康服务展览和会议。推动健康产业与地产融合发展,促进房地产功能升级。推动健康产业与美容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美丽”产业。
       5. 优化健康产业布局
       根据国内各地健康资源禀赋、自然地理环境、生态状况、历史文化、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在全国范围内培育一大批特色鲜明、专业化程度高、配套完善、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优势明显的健康产业集群。建立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城乡互动、东中西联动、地区协同的健康产业发展格局。推动各地健康产业集群持续升级。
       6. 推动健康产业国际化
       推动健康产业融入全球健康研发、生产、服务、知识网络,高水平引进来和大规模走出去相结合,积极承接国际健康服务和研发外包,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医疗卫生、医药、医疗器械、生物、研发等优质资源,全面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和全球健康服务能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区域和世界影响力的健康产业集团。根据各国情况,分类实施多层次、多渠道国家间健康合作战略和政策,推动构建全球健康共同体,促进全球健康水平提升。
       7. 推动健康产业现代化
       大力发展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精益化、个性化、系统化的健康产品和服务。加强以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移动终端、机器人、人工智能等为支撑的智能健康服务系统研发和应用,推动全社会健康资源与要素的互联互通与协同,逐步构建起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健康档案库与个人健康状况实时监测系统。大力发展面向偏远地区和基层的远程医疗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医疗服务,建立区域远程医疗业务平台和云中心,发展远程的诊疗、心电监护、影像、病理诊断、检验等支持服务,远程医疗服务覆盖所有县(市、区)。全面促进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推广应用人工智能健康服务新模式新手段,促进智慧医院建设,发展智慧健康医疗和便民惠民服务。积极发展疾病管理、居民健康管理等网络业务应用,推进网上预约、线上支付、在线随访、健康咨询和检查检验结果在线查询等便民服务。加强化学药、生物药、中药、医疗器械、营养、康复和基因等领域关键技术的创新,推动重点领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

       三、促进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根据健康产业特性和产业成长规律,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医药生产流通体制改革、国有医药企业改革、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等,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科学界定政府对国民健康的财政投入水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稳定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形成政府与社会各界的良好合作机制。
加快推动形成公平公正、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健康市场体系。允许各种所有制、各类资本进入健康产业领域。完善健康产业发展的负面清单,实行非禁即入的准入制度。加快推进前置性审批制度改革,清理健康领域在市场准入操作层面存在的或明或暗,或直接或间接的障碍。制定政府权力清单,提高审评审批能力和效率。推进行业准入政策与管理的公开化、公平化、程序化、规范化。除政府明确的少数药品外,绝大多数药品生产、流通环节价格由市场竞争形成。对于医疗卫生服务领域,各类机构在准入条件、社会保险定点、重点专科建设等方面同等对待。根据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及时将符合条件、价格合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药品、医疗器械和诊疗项目按规定程序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二)构建大健康监管体系
       构建“权威、高效、审慎、包容、前瞻”的大健康监管体系,加强对健康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安全等监管,加强对从业人员资质及职业道德的规范。完善健康产业产品、服务追溯和问责体系。保障个人健康信息隐私,规范个人健康数据的流动。完善健康产业标准体系、统计体系以及信息收集、发布、监测和评价体系。确定健康产品和标准的最佳实践和规范指南。探索建立“政府—行业组织—民众”共建共治的新型健康治理机制。

      (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推动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风险投资、社会资本、证券市场、商业保险与健康产业结合。鼓励具有现代法人治理结构的优势医疗卫生机构、医药企业、医疗器械企业、健康管理企业、健康咨询企业等上市融资。鼓励商业保险公司为健康产业提供多样化、多层次、规范化的产品和服务。建立商业保险公司与医疗、体检、护理等机构的合作机制。

      (四)加强诚信体系建设
       健全健康领域的诚信管理机制和制度。整合现有信用信息资源,建立健康产品研发、生产、流通以及服务各环节的信用记录档案,纳入国家统一的信用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制定信息收集、评价、披露等制度,建立失信机构、从业人员“黑名单”。运用媒体宣传、市场准入等手段,加大对失信机构联合惩戒力度,提高失信成本。引导企业建立诚信管理体系,制定考核评价制度,主动开展守信承诺,自觉接受社会监督。强化职业道德建设,形成良好行业风尚。

       (五)完善人才和教育培训体系
       加快培养健康市场需要的各类专业人才,完善学科教育和职业培训体系。大力推动教育改革,构建围绕大健康的高等学校学科教育体系、职业教育体系和社会培训体系,优化专业设置,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和培训质量。完善各类健康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标准,改进人才评价方式。建立和完善健康职业资格和职称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培育职业经理人市场。

      (六)塑造健康新文化
       健康产业发展需有良好的文化基因。推动形成东方医学与西方医学、东方哲学与西方哲学、传统与现代、中华文明与其他文明有机结合的健康新文化。大力宣传“健康是人类最宝贵财富”“健康投资是回报最大的投资”“健康是生产力”“健康水平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与人类文明的体现”等理念。将“天人合一”“上医治未病”“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阴阳平衡与协调”“辨证施治”“扶正固本”等理念与现代健康管理有机结合,提升全体人民的健康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