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世界经济加速向以网络信息技术产业为重要内容的经济活动转变。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正成为传统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和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驱动力。我国高度重视数字经济发展,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壮大数字经济。全国31个省级行政单位中有27个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发展数字化和数字经济。调研发现,各地围绕数字产业、产业融合和政府数字治理三大着力点,积极探索数字经济发展特色化发展道路,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
提升数字产业发展能级
增强数字经济发展动力
数字技术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广泛渗透,有效地增加了对数字智能化产品的需要,提升产品高附加值,各地方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势强劲,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如广东省2018年智能电视、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产量分别增长17%、28%、206%,新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5.5%。浙江省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4906亿元,比上年增长18.0%。核心产业制造业亩均税收25.4万元/亩,比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3.7万元/亩;核心产业劳动生产率35.5万元/人,是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2.6倍。各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创新投入进一步加大。如济南市近年成立集成电路设计、大数据、信息安全等多个产业联盟,建设形成8家集成电路设计中心、58家省级软件工程技术中心等一批创新载体,引进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中心、中德技术研究及产业转化中心、中关村领创空间等重大创新平台。杭州市数字产业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协同创新成效显著。2018年1—11月,全市新产品产值4808.5亿元,同比增长10.9%;新产品产值率38.2%;全市规上企业技术研究费304.6亿元,同比增长30.4%。全市建有省、市数字经济类特色小镇16个,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70个,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西湖大学,以及北大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北航杭州创新研究院等重大创新载体相继落地。
推进产业融合创新
培育数字经济发展主动能
各地政府高度重视融合创新发展,大力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入融合,以平台化作为承载产业融合创新发展的主要模式,加速推动传统产业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在工业、服务业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产业数字化取得积极进展。如深圳推动数字技术与制造业、电商行业深入融合,全市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90%,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60%,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3.5万亿元。厦门两化融合涵盖机械、电子、LED、汽车、电力电气、烟草、食品、轻工等厦门市支柱及重点工业行业,具有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21家、市级贯标试点企业14家,智能制造试点示范行业和区域逐步扩大,已覆盖机械、电子、轻工、卫浴等重点工业领域,涉及离散型、流程型、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型、远程运维服务模式等4个示范类别。杭州以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抓手,累计实施“机器换人”项目3300多个、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114项、工厂物联网试点730多项、企业上云8.08万家,SupET工业互联网平台在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成为唯一获奖的工业互联网平台,“1+N”工业互联网体系初步形成,同时,杭州移动支付在普及率、覆盖广度、服务深度等各方面取得突破新进展、“盒马鲜生”新零售经营效率取得重大提升。
创新政府数字治理模式
赋能数字经济发展
各地围绕数字政府建设,加快政务数据资源整合汇聚,推进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利用和流通,构建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提升政府数字治理能力,构建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以政府数字化转型助推数字经济发展。如广东在全国率先推行“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按需分配、动态扩展、智能管理的省级“数字政府”政务云平台,建立政务数据资源“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完善“开放广东”全省政府数据统一开放平台,有序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同时,推出全省统一集合式服务大平台“粤省事”公众号,上线证件服务、社保医保、住房公积金等政务服务超过140多项,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大数据在环境治理、治安防控、食药监管、社会信用等社会治理领域应用处于全国先进水平,精准治理、多方协作的社会治理新模式正加速构建。
杭州在全国率先建设城市“数据大脑”,从技术底层消除“信息孤岛”,以交通治堵为突破口,加快“数据大脑”在城市管理和社会民生领域的应用,为全国、全球的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打造示范样板。在城市大脑建设推动下,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机制不断完善,成立数据资源管理局,建立“无条件归集,有条件共享”特色机制,走出一条可持续、可复制的数据归集共享“杭州路径”。2018年,通过“1353”体系的数据交换共享平台,全市累计已归集59个部门395.7亿条数据;发布628项数据接口,为“最多跑一次”改革实践提供强大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