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专稿']因势利导,促进企业开展基础研究

       摘要:《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了解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情况,我们对北京市、江苏和广东省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进行调研。研究发现,我国部分企业接近行业技术前沿,进入开展基础研究的阶段。企业基础研究以应用基础研究和跟踪国外先进同行研究动态为主,主要依靠内部研发投入和外部科研力量。影响企业基础研究的主要因素是能力不足,人才短缺,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健全。本报告总结企业基础研究的共性规律、特点和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进一步明确企业基础研究的定位,尊重规律,多措并举,促进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关键词:基础研究,企业,国家实验室

      《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以下简称“战略纲要”)提出,强化原始创新,增强源头供给,加强基础研究前瞻布局,实现关键核心技术安全、自主、可控。随着长期的积累,目前我国部分企业接近行业技术前沿,进入开展基础研究的阶段。《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提出要建立基础研究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加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为深入了解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情况和政策诉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与科技部创新发展司和基础研究司、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组成联合调研组,先后赴北京市、江苏省、广东省,对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企业进行调研。调研以座谈、走访和调查问卷等多种方式,调查了39家企业,听取其关于开展基础研究的经验、问题和建议。现将调查了解的基本情况、共性规律和建议汇总如下。

       一、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江苏省和广东省设有国家实验室的企业数量较多,超过全国的30%,基础研究投入强度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根据24份走访问卷的统计结果,三地设有国家实验室的企业平均R&D强度为8.55%,远高于全国同类企业3.20%的平均水平;基础研究支出占R&D支出比例为12.41%,92%的企业有独立的基础研究开发队伍。三地被调查企业的基础研究有以下特点。

      (一)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动力来自发展需要,以应用基础研究为主

       被调查企业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基础研究,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是企业发展阶段的需要。我国是技术追赶型国家,相当一部分企业经历了模仿制造、引进技术改进创新的过程。目前,有些企业已经进入行业技术前沿,引进技术的难度加大。大部分企业认为在进入行业技术前沿后,需要开展基础研究,解决企业发展的技术瓶颈,或为开发新一代产品提供技术储备。“走访问卷”结果表明,100%的受访企业认为有必要开展基础研究;分别有67%和8%的企业认为达到国内行业领先水平和国际行业领先水平后应进行基础研究;约占17%的企业认为是否开展基础研究与企业发展阶段无关,这类企业大多是技术服务类企业。

       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基础研究都是以企业需求为导向的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主要来源于企业自选项目和国家科技计划项目。根据走访问卷结果,71%的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是为解决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研究项目中企业自选项目和来自国家科技计划的比例各占54%。企业普遍反映,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都是以企业的发展问题为导向,基本不存在“两层皮”问题。通常,企业先验证研究成果是否有应用前景,然后对可产业化的成果进行技术孵化和推广应用,全过程在企业内完成。对不适合企业产业化的成果则对外进行许可等。

      (二)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主要依靠内部研发投入和外部科研力量

       调查结果表明,三地实验室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所依靠的主要科研力量,一是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二是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合作,大学的支持作用大于科研院所。走访问卷结果显示,选择在基础研究中引进人才和与大学合作的企业均超过62%,54%的企业选择了与科研院所合作,还有13%的企业在国外建立实验室,如华为、华大基因、中石油、国家电网公司、江苏先声药业等。

       在基础研究投入方面,企业主要依靠内部投入。走访问卷结果表明,企业的R&D支出中81%是内部支出,其中基础研究占14%。

      (三)企业的科技文化是开展基础研究的重要基础

       调查发现,大部分开展基础研究的企业领导都比较重视科研,企业具备科技文化。开展基础研究的企业主要有四类。一是行业排头兵,其技术能力和水平进入同行业国际前列,如华为、广核电集团、国家电网公司、华大基因等。二是转制科研院所,具有较雄厚的科研基础和资源。如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院、铁道科学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三是行业平台企业,主要为行业开展共性基础研究,为企业遇到的技术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如,北京冶金自动研究设计院、广州有色金属研究院、北京半导体照明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广东省农科院等。四是其他类型企业,包括一些科研人员创办的创新企业。如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南京南瑞集团公司、常州天合光能有限公司、江苏先声药业有限公司、中星微电子等。被调查企业普遍反映,因基础研究短期内不会产生经济效益,若没有领导重视,企业内部的基础研究项目不可能立项。

      (四)企业基础研究以跟踪国外先进同行研究动态为主

       企业通常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和外部科学技术信息,综合确定基础研究项目。走访问卷结果表明,79%的企业选择跟踪国际先进同行的动态确定研究项目,67%的企业选择与大学和科研院所建立联系,54%的企业选择跟踪前沿科技论文。同时,有79%的企业选择通过内部综合研判提出基础研究项目。由此可见,外部技术发展信息对企业基础研究发挥重要作用。

      (五)开展基础研究需要加强组织与管理

       自2006年起,国家科技部开始分批推进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计划,依托骨干企业部署建设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认为重点实验室计划对其开展基础研究发挥了作用。一是为企业提供了吸引人才和资源的平台,促进了产学研合作。实验室企业要经过评定,符合条件才能纳入计划。这对企业招聘高端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有些企业还设立了博士后流动站,许多企业利用这个平台开展产学研合作。二是由于申报和实施国家实验室需要定期评估,促进了企业对基础研究的管理,并形成一些有益经验。如,大部分企业开展发展战略研究和规划,通过规划确定研究开发方向,超前布局研究项目。走访问卷结果表明,企业基础研究项目的技术预测年限为5—10年的企业占54%,技术预测年限为3—5年的企业约占42%。不同行业的技术预测周期不同,原材料行业、技术服务业和制造业的企业大都选择技术预测5—10年,分别占应答企业的75%、71.4%和50%;消费品行业和高技术产业(主要是电子信息和医药行业)的企业技术预测时间相对短一些,分别有100%和57%的企业选择预测3—5年的技术变化。三是因基础研究不能在短期内形成经济效益,大部分企业主要考核基础研究部门的研究成果,而不设置经济效益指标。同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部分企业设立联合基金,由企业提出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参与编制申请指南,支持大学科研院所申请相关项目。

       二、影响企业基础研究的主要因素

       根据企业反映,影响其基础研究的主要因素是投入机制和人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基础研究能力和动力不足

       受访企业普遍认为,影响企业基础研究的重要因素是企业人才和投入能力不足。企业基础研究投入低的主要原因,一是自身没有能力开展基础研究,二是可以从外部获得基础研究成果,不必自己开展基础研究。根据走访问卷统计结果,分别有65%和61%的企业选择了这两项原因,另外还有30%和8%的企业认为没有吸收基础研究成果的能力和不需要基础研究。

      (二)缺少支持企业基础研究的针对性政策

       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对企业基础研究的政策支持不够。走访问卷结果显示,企业对政策需求的优先顺序是:获得申报政府基础研究项目的机会;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政府支持企业重点实验室运行费用;制定适应基础研究投入的税收减免政策;搭建信息平台,推介国内乃至国际产学研合作信息;政府支持组建由高校、研究机构、企业共建的专门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

      (三)企业缺乏长期稳定的基础研究资金投入

       目前,企业开展基础研究以自筹资金投入为主。因基础研究短期内不会产生经济效益,未来应用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企业往往不愿意进行基础研究投入。尤其当前实体经济面临较大压力,企业整体盈利偏低,受经营压力限制,基础研究投入能力不足。特别是,国有大企业面临资产保值增值的压力,上市公司面临业绩增长和股东回报压力,这些均导致企业在投入基础研究时比较谨慎。由此可见,基础研究无法完全靠市场机制来支撑。而企业反映,目前除了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所得税政策以外,对企业基础研究缺乏针对性的支持政策。

      (四)体制机制制约了企业吸引基础研究人才

       企业普遍反映,目前国内有能力从事基础研究的人才主要集中在高校和公立科研院所,企业缺乏基础研究人才。一方面,目前引进人才的标准主要看学历、论文数等,不符合企业的需要。而对引进高端人才的资质认定、优秀科研人员职称评定等,企业又缺乏自主权。另一方面,人才竞争激烈,企业难以稳定基础研究队伍。近些年来高校的科研投入不断增加,研究经费相对充裕,提供的科研条件较好,一些在企业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反而被高校挖走。加上许多企业的基础研究项目并不固定,难以形成稳定的基础研究团队。

      (五)企业难以申请国家基础研究项目

       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面向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人员,企业不具有申报资格和优势,而大学的研究又难以支撑企业的需要。受访企业普遍反映,即使企业与大学联合申请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也因申请人必须具有从事基础研究的经历及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等门槛,很难获得支持。另一方面,除联合基金外,基础研究的指南编制以专家为主,企业的技术需求难以进入项目指南。因此,基础研究项目设定难以反映产业界的实际需求。

      (六)产学研合作机制有待完善

       一些处于行业技术前沿的企业反应,目前大学的研究能力难以满足企业需要,产学研合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目前,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大都是以单个企业为单位,难以形成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平台。企业反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企业共建的联合基金,对开展面向企业需求的基础研究起到一定支持作用。但联合基金规模较小,难以满足企业基础研究需要。

       三、促进企业开展基础研究的建议

       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科技强国目标。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短板比较突出。与发达的创新型国家相比,我国的基础研究比例偏低,主要靠政府投入,企业的基础研究严重不足,原始创新薄弱。目前,我国创新能力进入跟跑、并跑和领跑并存的阶段,部分企业进入行业技术前沿。随着技术进步加快,国际竞争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创新需要基础研究的支撑。因此,应在保持中央财政稳定投入的基础上,构建多元化的基础研究投入机制,引导和鼓励企业、社会力量多渠道参与基础研究。

      (一)充分发挥产学研的各自优势,助力企业开展基础研究

       目前,我国企业的基础研究力量相对薄弱,而且研究重点是需求导向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应用基础研究,因此,要建立有效机制,实行企业内部力量与外部力量相结合。企业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需求,增加研发投入,有效发挥大学和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方面的优势,提高基础研究的效率。

      (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鼓励有能力的企业增加基础研究投入

       探索鼓励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的政策。如,适当加大企业基础研究支出的所得税加计扣除比例;对企业建立基础研究基金,或资助大学科研院所开展基础研究的投入,应视为企业研究开发经费支出,享受研究开发经费加计扣除所得税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科学仪器设备投入。如,企业的大型科研设备投入实行消费型增值税制,进项税抵扣增值税;进口科研仪器设备减免进口环节税等。

      (三)鼓励企业参与各类国家基础性研究计划

       吸收前沿技术企业参加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编制,鼓励有能力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适当扩大自然科学基金委与企业联合基金的规模,由企业自主确定需求,吸引更多的大学和科研机构参与联合基金项目,促进产学研结合。

       鼓励企业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借鉴美国能源部的经验,在一些政府和企业合作的重大研究开发计划中,政府支持大学和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研究,企业进行应用技术开发。

       在国家或区域层面成立国家重点企业实验室信息平台,提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技资源、学术活动等方面的信息,为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信息支撑。鼓励企业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大型仪器设备,统筹优化可利用的资源,减少设备重复购置造成的资源浪费。

      (四)促进企业应用基础研究成果转化,加快成果转化速度

       从国内外的实践看,基础研究的主体是大学和科研院所,而企业则是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主体。因此,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参与大学、科研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应用转化研究,加速基础研究转化为原始创新能力。

       设立政府技术转移资金,促进国家实验室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转移,特别是向小企业转移和扩散。支持科研人员和企业家对接进行转化应用,发挥风险投资的发现作用。

       进一步向企业开放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国家实验室。开放实验室的目的是加强与企业联合研究开发,促进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产业界的人员和知识交流,提高企业研发水平和国家实验室资源的利用效率。一是允许企业以合同研究、合作研究、资助研究等各种形式参与国家实验室的研究;二是向产业界开放大型科研设施;三是加强研究机构与企业合作研究和人员交流的长效机制,促进人员交流。在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中,产业界深入了解研究机构的研究成果,加快科学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降低成果转化成本。

      (五)加强企业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建设,发挥企业在基础研究人才引进方面的主体作用

       探索企业基础研究人员职称评定办法,让企业的基础研究人才可以像高校和科研院所一样评定职称、申请基础研究项目,促进基础研究人才在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之间合理流动。企业引进的高端人才也应享受各类人才计划的政策和便利服务。

      (六)进一步发挥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在行业和领域应用基础研究中的引领带动作用

       目前,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的主要作用是有利于企业吸引人才和开展产学研合作。因此,应支持企业独立设立,或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联合设立基础研究项目,国家有关部门收集汇总题目后,统一向其他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发布。获得此类项目支持的科研人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时应与承担相应政府项目同等认定,促进基础研究领域的开放式合作创新。

       政府有关部门对企业实验室的评价标准应尊重基础研究规律,减少短期性、可视化收益的考核,建立容错机制,鼓励企业向技术前沿探索研究。应将产学研合作、参与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转化纳入评价内容。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基础研究水平的国际比较研究”课题组
课题负责人:吕薇
课题协调人:张鑫
课题组成员:王明辉 张鑫 玄兆辉 朱迎春 孙云杰 陈钰 董越
执笔:吕薇 王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