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研专稿']新时期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思路
摘要:装备制造业是辽宁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国工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些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长期性问题与短期性问题交织,面临一些重大挑战。在全球制造业格局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到来、中国着力迈向制造强国等新形势下,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需从国内外产业格局变动来谋划产业定位,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规律来选择发展方向,从现有基础和优劣势来决定突破领域,全面提升质量、全面夯实基础、全面加强配套,全面推进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全球化。同时,要在文化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市场机制建设、营商环境改善、创新激励、央地合力、扩大开放、物流服务等方面加以保障。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升级,辽宁
辽宁是重要的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东北振兴的主战场,是国家从“一五”时期就开始重点扶持建设的装备制造业科研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军事装备科研生产基地。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振兴战略特别是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以来,辽宁装备制造业有了长足发展,装备制造业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在全国工业中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近些年,辽宁装备制造业发展中存在的长期性问题和短期性问题交织,面临一些重大挑战。面对全球制造业格局的深刻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中国迈向制造强国的历史性要求,辽宁装备制造业该如何升级?这是摆在全国和辽宁人民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是装备制造业质量水平总体不高。作为装备制造大省,辽宁装备制造业质量水平近年来虽有明显进步,但总体水平不高的问题仍然突出。特别是,随着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的变化和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问题变得更加凸显。加快提升质量水平,全面提升竞争力,实现“辽宁制造”向“辽宁质造”的转变十分紧迫。
二是产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辽宁省制造业以重化工业为主,且重化产业比重有扩大的趋势。2017年前5个月,辽宁省装备、石化、冶金三个行业增加值占工业的72.2%,比2016年底提高4.9个百分点,比2015年底提高8个百分点。传统高耗能行业占比较大,全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占比近50%。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制造业服务化程度低,商贸流通、专业市场、电子商务等发展不足。装备制造类产品品类结构不均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在质量和数量上均不能满足当前市场需求,机械基础件生产环节较为薄弱,重大技术装备成套供应能力较差,而低档次产品生产能力过剩。产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是综合配套能力有待提升。辽宁装备制造业虽然拥有一批有实力的大型主机制造企业,但零部件、元器件产业薄弱,缺乏成套能力,服务业不发达,未形成以主机制造厂为核心、上中下游协同配套的强大产业链。许多企业之间缺乏协作,没有建立起广泛的信息分享、产业协作、经验交流、合作经营等模式。从本地配套率看,沈鼓仅为5.5%,新松机器人为15%,高档数控机床60%以上的功能部件依赖进口。
四是创新能力、核心竞争力、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待增强。辽宁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不强,突出体现在体制性约束较强,创新意识不强,研发资金投入不足,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不强等方面。2015年,辽宁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6%,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其中既有部分国有企业历史包袱过重、体制机制改革不到位导致非市场性限制因素过多的原因,也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缺失,资源要素配置不均衡的原因。辽宁装备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处于中低端,原创能力不强,科研成果产业化能力较低,不具有系统解决能力,总体效益不高。
五是部分企业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仍然突出,体制机制不够灵活。以沈阳铁西区重点监管企业为例,北方重工是100%国有持股,其中第一大国有股东是经济开发区国资公司,持股77.35%;华融资产公司、信达资产公司、工业国资公司、长城资产公司分别持股10.14%、5.51%、5.25%、1.75%。沈鼓集团虽然进行了股份制改造,但包括民营资本在内的其他法人持股不足1/4,国有股超过3/4。此外,现代企业制度和国有企业领导人的激励约束机制还不健全。
六是要素支撑不足。近些年,辽宁省人才持续外流,加剧了高水平人才缺乏状况。企业经营管理现代化水平不高,尤其缺乏精细化管理。受经济环境、产能过剩及创新能力等多重因素影响,金融机构和企业投资决策变得更为谨慎,2017年1—5月,全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40%。此外,全省金融环境整体趋紧,债券发行等融资渠道不畅,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产品少,融资渠道窄。2017年1—5月,全省制造业贷款余额仅增加94亿元,同比少增23.5亿元。
七是产业发展受地区经济短期下行的影响较大。2016年,辽宁省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出口额等指标未能完成预期目标①。2017年前两季度,全省经济增速居全国末位。
八是企业历史遗留问题尚未完全解决。部分国有企业的厂办集体、企业办社会、历史遗留债务、离退休人员等问题亟待解决,财政负担比较重,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此外,计划经济观念和官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市场体系建设和市场机制建设相对滞后,品牌意识没有成为普遍意识,外向度低,开放度低,营商环境不理想(有一种比喻为“投资不出山海关”)、产业发展环境有待改善,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尚未完全到位等问题也比较突出。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思路与主攻方向
(一)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思路
新时期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要有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要紧扣国情、省情,从国内外产业格局变动来谋划辽宁的产业定位,从国家战略、市场需求、区域分工协作和产业规律来选择发展方向,从现有基础和优劣势来决定突破领域,加强装备制造业升级方案的总体设计,实施要素、投资、创新有机协调的多元驱动战略,遵循“新旧结合、远近结合、虚实结合、点线结合、内外结合、产城结合、产融结合、海陆结合、央地结合”的原则,以“历史、地理、增长、未来、联动、新技术、国际、空间”等多维视角,着力推进“质量发展、特色发展、集群发展、融合发展、智慧发展、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积极进取,锐意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完善市场机制,形成良好营商环境,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形成中央助力、地区提升自身能力、市场迸发活力的良好格局。通过3—5年的扎实工作和不懈努力,探索出一条顺应时代潮流、立足辽宁实际的发展新路,把辽宁建设成为制造强省和世界先进制造基地、新一轮东北振兴的开路先锋和重要引擎。
(二)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的主攻方向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升级可聚焦七大主攻方向,即“全面提升质量、全面夯实基础、全面加强配套”“推进智能化、服务化、绿色化、全球化”。
1.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质量水平。以提高装备制造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质量第一”的价值导向,将质量强省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打造辽宁装备制造品牌,形成基于品质的辽宁特色。质量提升方面,应围绕重点产品、重点行业开展相关调查,组织质量对标和会商会诊,找准比较优势、行业通病和质量短板,研究制定解决方案。加强与美国、日本、德国等制造强国的国际优质产品的质量对标,支持企业瞄准先进标杆实施技术改造。开展重点工艺优化行动与质量提升的关键技术攻关,推动企业积极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加强可靠性设计、试验与验证技术开发应用,推广采用先进成型方法和加工方法、在线检测控制装置、智能化生产和物流系统及检测设备。
2.全面夯实装备制造基础。立足辽宁省既有的科技资源和产业基础,坚持问题导向、产需结合、协同创新、重点突破的原则,围绕重大工程和重点装备急需,加强“六基”(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关键基础材料、基础软件、基础研究和产业技术基础)建设。重点推进高端基础工艺的技术攻关和推广应用、关键基础材料的开发与应用、关键核心部件的研制与应用以及计量检测、质量测试、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体系建设。坚持长远目标和阶段性突破相结合,组织一批工业强基项目,促进首次示范应用及推广应用,带动产业链整体提升。
3.全面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围绕国内外产业转移和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需要,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增强辽宁本地产业配套能力,主动谋求与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对接。
全面推进关键零部件配套体系建设,培育稳定的配套关键零部件合作企业,推动总装产品与关键零部件协同研发,形成产品研发、市场开拓、售后服务等全寿命支持服务共同体,形成产业配套集群;全面开展关键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和基础技术的研究,提升关键零部件的研发、制造能力和水平。重点支持一批实力领先的专业化装备制造配套企业,逐步发展成为主营业务突出、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小巨人”企业。
完善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链,打造高效供应链体系,解决上下游企业不协调、大中小企业不配套、制造业与服务联动不足等问题,推动企业树立“需求导向、共赢共享、价值创造、联动发展”理念,构建上下游协同发展机制。实现装备制造业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四流合一”,推动上下游、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供应链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带动配套企业发展。完善大中小企业的共生模式,形成良好的产业生态环境。
4.推进装备制造智能化。推动装备制造与信息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提高装备制造信息化的层次和水平。推进制造过程的智能化和企业信息化改造,推动建设数字化工厂与车间,提升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生产过程智能化水平,推进柔性生产。鼓励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发展智能制造,提高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和精度保持能力。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结合数字化商业模式,提升智能服务水平。
5.推进装备制造服务化。结合辽宁发展实际,在强化“制造”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从以加工组装为主向“制造+服务”转型,从单纯出售产品向出售“产品+服务”转变,延伸和提升企业价值链,推动建设贯穿装备制造产业链的研发设计服务体系。鼓励装备制造企业,通过客户体验中心、在线设计中心和大数据挖掘等方式,采集分析客户需求信息,增强定制设计和用户参与设计能力。加快零件标准化、部件模块化和产品个性化重组,推进生产制造关键环节组织调整和柔性化改造,形成对消费需求具有动态感知能力的设计、制造和服务新模式。支持开展大批量定制服务。优化装备制造供应链管理。鼓励制造业企业在信息技术、研发设计、能源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领域,广泛采用服务外包。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设施建设、检验检测、供应链管理、节能环保、专业维修等领域的总集成总承包。引导企业承揽设备成套、工程总承包(EPC)和交钥匙工程。鼓励制造业骨干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促进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和运营管理系统全面互联,推行众包设计研发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
6.推进装备制造绿色化。完善装备制造业的低碳、节能、环保和循环型生产体系,构建从研发、设计、采购、运输、存储、制造、包装、流通加工、配送、销售、废弃物回收利用全过程的循环经济体系,大力推进绿色增长战略。推行绿色制造和再制造,推广清洁高效生产工艺,降低产品制造能耗、物耗和水耗,提升终端产品能效、水效。
7.推进装备制造全球化。提升辽宁优势装备制造企业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紧紧把握住全球化带来的重大战略机遇,使优势装备企业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资源配置。从全球供应链的视角,审视自身发展的短板,战略性地整合全球的资源、资本、人才、渠道和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优势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开展资源勘探、开发、技术合作或并购境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营销网络和品牌,构建世界性的资源供应保障、研发、生产和经营体系,打造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知名品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实现跨越发展。在深入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结合辽宁自身比较优势,针对性地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
三、以更好的发展环境促进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
推动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需在文化建设、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建设、营商环境改善、创新激励、央地合力、扩大开放、物流服务等多方面加以保障。
(一)塑造辽宁新文化
以激发辽宁人民创造创新创业的持久内在动力为指引,在辽宁大力倡导和树立“开放、创新”“开拓、进取”“包容、责任”“诚信、合作”“精益求精”“绿色、生态”“平等、以人为本”等社会观、伦理观和价值观。
(二)建设高效政府
深化辽宁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设高效、廉洁、服务型政府。完善行政权力清单、收费清单和责任清单,制止和纠正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乱检查、乱评比的行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应放尽放。创新项目管理体制,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简化行政审批程序,实行“一个窗口”“一条龙”的全程化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和行政效率。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大力建设阳光政府,强化政府问责,把权力真正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三)打造友好营商环境
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包容友好的区域市场。消除不利于市场完善的各种障碍,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消除地方保护、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形成公平公正、信息透明、优胜劣汰的营商环境,形成生产要素向优质产品、优秀品牌和优势企业聚集的机制。在制定负面清单基础上,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清单之外领域。培育要素市场,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完善市场化导向的收入分配机制,增强要素活力,激活要素潜力,促进要素流动、集聚和优化配置。
(四)健全创新体系与激励
制定切实可行的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战略。落实国家创新政策,形成支持创新、鼓励创新、保护创新的环境。鼓励装备制造企业建立产业创新体系,推动制造业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支持建设公共研发平台和中小企业创新服务平台。加大对制造业关键产品、技术和工艺等创新的支持,多渠道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提升知识产权应用水平,下大力气保护知识产权。推进技术资本化、人才股份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在辽宁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对突出贡献的创新人才给予股权或期权奖励。加大政府对专利实施转化的奖励力度,对以优质发明专利投资入股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按专利价值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加大吸引各层次紧缺人才的力度。
(五)形成央地合力
全面落实国家已经明确的东北振兴的各类优惠政策。重大生产力布局、公共服务能力提升、国家重大项目等方面向辽宁有所倾斜。争取专项奖补资金、专项建设基金支持。争取中央对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在2025年前按15%税率计征企业所得税。争取中央对辽宁的社保专项补贴。辽宁省也可用部分国有股权(包括国有土地等)的出让收入和部分财政资金投入,解决厂办大集体、分离企业办社会、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等历史遗留问题。加大对失业员工的帮扶和技能培训,扩大再就业渠道,对从事个体经营的国企下岗员工给予税收优惠。
(六)构筑开放新格局
加大开放步伐,以大开放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来吸引集聚要素资源、倒逼相关领域改革、推动思想观念转变。以辽宁自由贸易试验区、沈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进外向型经济发展和创新发展。营造宽松的外资投资环境,加大承接高水平国际产业转移的力度,积极引进发达国家先进制造技术、工艺和商业模式,借鉴成熟的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与国际先进企业开展深层次合作。
(七)构建低成本高效率的物流服务体系
构建与兄弟省市互连互通、省内市县互达、城乡一体、对外连接世界主要国家的“强大、高效、低成本”的物流服务体系,支撑辽宁装备制造业的全球生产、采购与贸易。结合装备制造业改造提升、转型升级和由大变强的战略需要,加强与制造相配套的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建设,实现物流业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发展。
注释:
①2017年辽宁省政府工作报告。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东北调研组
调研组组长:王安顺
调研组成员:赵昌文 高世楫 来有为 王晓明
魏际刚 许召元 宋紫峰 孙成龙
韩慧 周毅 胡秀蓉
执笔:魏际刚
来源: 国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