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信用评价 信用新闻

脱贫攻坚岂容半点“猫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几年努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与此同时,个别地区扶贫工作中依然存在数字脱贫、阳奉阴违等行为。日前,中央纪委公开曝光七起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典型案例。
  “我国脱贫攻坚面临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未来三年,3000万左右农村贫困人口需要脱贫,平均每年需要减贫1000万人以上。扶贫工作中还存在责任不落实、工作不到位、措施不精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数字脱贫虚假脱贫、扶贫资金违纪违规使用等问题。”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韩俊日前表示。
  为确保“真扶贫”“扶真贫”,我国近年来建立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体系。全国组织80多万名干部逐村逐户开展贫困识别,对近9000万贫困人口建档立卡,各级累计派出几百万名干部和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对拟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严格把关,保证脱贫退出真实。
  韩俊指出,当前,一些地方存在扶贫方式过于简单化,为了赶进度、图省事便送钱送物,有的地方干脆让贫困人口都吃低保,一兜了之,并且存在一些人当了贫困户不愿意脱贫的问题。
  据介绍,为解决上述问题,我国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扶贫督导巡查。把“两不愁、三保障”分解为相关指标做综合判断,多数村庄还要让村民进行民主评议。全国范围内建档立卡,开展“回头看”,现在每年都进行动态更新和调整。
  根据各地脱贫攻坚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近日公布。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建档立卡工作,提高精准识别质量,完善动态管理机制,做到“脱贫即出、返贫即入”。剔除不合条件的人口。抓紧完善扶贫开发大数据平台,实现户籍、教育、健康、就业、社会保险、住房、银行、农村低保、残疾人等信息与贫困人口建档立卡信息有效对接。
  指导意见明确,开展扶贫扶志行动,弘扬自尊、自爱、自强精神,防止政策养懒汉、助长不劳而获和“等靠要”等不良习气。把扶贫领域诚信纳入国家信用监管体系,将不履行赡养义务、虚报冒领扶贫资金、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等行为人列入失信人员名单。
  2018年是我国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将全面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集中力量解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严不实、数字脱贫、虚假脱贫等突出问题。加强扶贫资金项目管理,全面推进县级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落实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加强资金整合,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大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力度,对违纪违规案件,发现一起,严肃查处问责一起。